为增强滨州竞技体育竞争力,近年我市围绕“拓宽生存空间,夯实人才基础,培养尖子群体,打造拳头项目”四个目标,实施“融合、夯基、拔尖、精品”四大行动,发展了一批市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,建立起了“科训医管一体化”的竞技体育保障队伍,初步形成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“滨州模式”。
围绕拓宽生存空间,实施融合行动,推动体教深度融合
一是出台实施意见,加强顶层设计。市体育局、市教育局联合出台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破解青少年体育发展难题,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。二是勇于创新改革,教练员进校园。我市探索“先入职后培训”模式,通过教师编制招聘教练员,在普通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,利用与俱乐部合作的机会,安置优秀退役运动员等形式,安置50余名体育专业人员进入学校任教。三是丰富赛事活动供给,提供发展平台。每年开展游泳普及、健康夏令营和青少年体育赛事,其中市级中小学生体育赛事30余项,县级赛事100余项,参赛代表队1000余支,参赛人数4万余人次,“奔跑吧•少年”系列活动参加学生每年超十万人次,青少年运动氛围日益浓厚。
围绕夯实人才基础,实施夯基行动,培厚体育人才储备

一是深化体校改革,筑稳竞技体育主阵地。市体校加大力度培育竞技体育人才,输送省级以上运动员百余名,向北体大等50余所高校输送了千余名本科生。县级全面落实“1+N”办学模式,全市7个县市区均已建成新型体校,目前县级体校训练点保持在118处,体育教师及教练220人,长年在训青少年超7千人。二是命名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,夯实学校体育基础阵地。出台《滨州市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办法》,在全市命名30家以学校和俱乐部为主体的人才基地,每年投入扶持经费100万元,指导开展业余训练,夯实学校体育阵地。三是加强体育特色传统学校建设,充实体育人才培养社会阵地。依托全市2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、2所国家级单项人才基地、8所体育传统特色校和推广校,41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校,积极引导体育项目进校园,加强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合作。
围绕培养尖子群体,实施拔尖行动,形成省运冲金团队
博鱼boyu体育sports
一是打造“科训医管一体化”保障团队。整合体育科研、科学训练、医疗保障、综合管理等多方面力量,聘请高水平科研医疗保障团队,引进10余名优秀教练员,打造“科训医管”一体化训练保障团队,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保驾护航。二是建设市体能训练馆。投资300万元,建成1200多平方的体能训练馆,涵盖力量、能量代谢、恢复再生、速度灵敏、功能性力量、爆发力六个训练区,配备了300余件训练器械,推动我市体能训练走向新水平。三是多渠道加强运动员训练保障。引入滨化、魏桥、创新等社会力量,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队伍,助力竞技体育发展。加大对训练工作的政策保障,提升运动员伙食标准,提高输送在教练员业务考评中的比重,加大对输送后备人才的奖励力度,切实助力尖子运动员的培养。

围绕打造拳头项目,实施精品行动,培养绝对优势项目

一是加强重点项目训练点布局,夯实人才基础。以手球、武术、柔道等项目为重点,加强训练点布局,扩大项目选材面。以手球为例,现有2处全国手球体育特色传统校、5处全国手球项目推广校、4处市级后备人才基地和30余处县级训练点,形成人才培养选拔网络,很好的充实了队伍。二是开展重点项目健康夏令营,扩大项目影响。利用暑期时间,举办手球、柔道等项目的健康夏令营,选拔中小学生集中训练,提升项目技能。仅去年暑期就培训193名中小学生,同时邀请济南、淄博等市队伍来滨州交流,相互切磋,共同进步。三是积极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,提升我市项目水平。在每年举行市级比赛之外,积极承办国家、省级重点项目比赛。近两年承办重点项目国家级比赛1项,省级比赛4项,极大促进了相关项目在我市的普及和发展。